权威发布丨“五坚持五提升”,高新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
Hi威海客户端  2023.03.08 10:24  阅读次数:60082
  Hi威海客户端讯 3月8日,市政府新闻办举办“大抓经济 勇争一流”高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,邀请高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孙法春,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逄忠全,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蒋延传,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郭东海,介绍高新区有关工作情况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 



 
  ■相关链接:
 
 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集群化”
  2023年,高新区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
 
 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高维度谋划
 
  ▶医疗器械产业。出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,瞄准医用材料、医疗装备等重点方向精准招商,积极推进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制造基地、世创医疗等重点项目,年内新引进供应链企业30个以上,推动耗材基地向有源医疗装备基地升级;依托医疗器械产业园优质载体,推进产业园三期项目建设年内投入使用,新增投产项目15个以上。
 
  ▶电子信息产业。全力推进全球打印机基地建设,坚持“喷墨+激光+热敏”全类型整合、国际国内各品牌聚合、扩产能与引研发双向融合的思路,推动基地产量上规模、研发上水平。加快建设香港亿和二期,引进联想图像研发中心、感光鼓等一批关键部件生产企业,本地配套率达到95%,推动威海由打印机加工基地向研发制造基地升级。
 
  ▶碳纤维产业。启动“光威计划”,实施全产业链“621”发展战略,即布局碳纤维、通用预浸料、能源新材料、航空复合材料、航天复合材料、精密装备6个业务板块,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科研平台为引擎,孵化形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。
 
  在企业梯次培育上实现高效能推动
 
  ▶冲击新目标企业。列入冲击新目标38家企业重点实施总投资124亿元的47个冲击新目标项目,整体营业收入增幅力争达到10%以上。一企一策”支持威高、迪尚、光威三家链主企业高速膨胀。威高聚焦主业,加快推动与飞利浦合作产线落地,加快生物疫苗等重点项目建设,全年营业收入力争突破600亿元;迪尚做大工装、医疗科技板块,全年力争突破200亿元;加快推动光威集团、富士康、捷普等企业冲击百亿目标。
 
  ▶创新型企业。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家,认定为山东省创新型企业达到66家。2023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以上,新增升规纳统企业30家以上。
 
  ▶特色企业。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,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;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4家,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5家、山东省“独角兽”企业1家、省瞪羚企业18家、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。2023年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、专精特新企业20家、省级瞪羚企业2家、市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。
 
  在推进重点项目上实现高水平服务
 
  今年,高新区加快推进总投资441.3亿元的155个重点项目建设,年度计划投资127.6亿元,新开工面积130万平方米,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达86%。省级重点项目15个,总投资52亿元,2023年计划投资29亿元。市级重点项目85个,总投资261亿元,2023年计划投资74.6亿元,年内计划30个项目投产。区级重点项目55个,总投资128.3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24亿元。
 
  在实施数字赋能上实现高能级支撑
 
  ▶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。打造威高云平台、迪尚纺织服装、联桥毛衫纱线、光威钓具等工业互联网平台。2023年争创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、数字经济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项目10个以上。
 
  ▶实施“智改数转”。在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力,举办智能制造典型示范、供需对接、企业诊断等活动,年内带动实施“智改数转”项目30个以上,打造省、市级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。
 
  ▶加快“新基建”建设。推动5G基站和北洋云计算中心等新基建建设,2023年计划建成5G基站163座,累计建设超700座;加快推进北洋云计算中心设备升级改造及国产化替代项目,整体达到5000台云服务器存储支撑能力,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云资源服务。
 
  实施“135”计划
  2023年,高新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
 
  “1” 在全国高新区、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全力争先进位;
 
  “3”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、健全人才支撑体系、夯实社会保障体系;
 
  “5” 创新平台能级提升、科技企业量质提升、人才集聚环境提升、成果转化效能提升、人社服务量质提升。
 
  推进平台项目能级提升
 
  ▶抓研发平台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,建设升级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、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,引导驻区高校、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。继续推进威海市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建设,在高端人才引进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保障;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,支持威高等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,推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;年内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。
 
  ▶抓科技项目。从区内重点产业集群中遴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,实施科技重大项目“揭榜制”“组阁制”,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院所、创新平台开展协同攻关,突破产业发展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10项以上,择优推荐申报各级重点研发计划,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支持榜单,争取各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以上,以项目实施赋能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 
  ▶抓研发投入。围绕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增强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实效,实施研发投入扩面提升行动,把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抓科技创新的“牛鼻子”,发挥政策杠杆撬动效应,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、主动性。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.5%,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65%。
 
  推进科技企业量质提升
 
  ▶孵化载体扩容。推动现有孵化载体提档升级,支持建成区内的闲置厂房资源新(改)建孵化载体,持续提升科技企业承载力;年内新增在孵企业60家以上,获科技部孵化器从业资格认证20人以上。
 
  ▶创新主体培育。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,发掘一批、储备一批、认定一批,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年内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50家,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80家;实施科技企业快速成长计划,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培育,保持省科技领军企业稳定增长。
 
  ▶改革试点赋能。继续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等3项国家级试点,优化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信息系统,精准识别和有效支持研发能力强、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,引导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,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,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、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、时尚设计制造、新材料及应用制品、智能装备等5大重点产业集群,谋划推动相关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国家试点。
 
  推进人才集聚环境提升
 
  ▶政策引才。年内引育各类人才7000人以上,其中吸纳青年人才3500人以上。
 
  ▶平台聚才。依托10类重点创新平台,做好各级重点人才项目挖掘、储备,扩展可申报企业、人才范围;通过发挥国家留创园、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现有人才服务平台集聚效应,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、离岸创新基地、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,多渠道、多层次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。年内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5人以上,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5个以上,其中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至少3人,创建2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创新平台。
 
  ▶服务润才。完善“企业需求”“人才供给”“服务专员”3张清单,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,做好就医、购房、子女入学、职称直评等30项服务事项,对重点人才提供个性化、定制化服务。
 
  推进成果转化效能提升
 
  ▶推动协同创新。常态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,梳理高校院所技术储备情况,健全精准化产学研合作机制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,年内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;推动区内产业企业、人才团队等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,年内争创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。
 
  ▶促进技术交易。以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为契机,畅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渠道,年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00项以上,技术交易额增长不低于10%。
 
  ▶深化科技服务。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,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创新竞技行动,争取现场晋级项目20个以上;继续抓好“威高杯”“北洋杯”“光威杯”等创新大赛,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服务对接,支持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转化;持续推进中科院—威高计划,助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;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围绕区内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校、科研机构创新成果,在研发、孵化、转化、投融资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。
 
  推进人社服务质量提升
 
  ▶抓好就业保障。做好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咨询、创业辅导等服务,年内解决用工10000人以上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以内。
 
  ▶加强基金征管用。深化社保、医保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进“一窗通办”,打造覆盖村居、社区的“10分钟社保医保便民服务圈”;强化基金安全警示教育,夯实人防、制防、技防、群防“四防协同”的风险防控体系。
 
  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加强用工风险研判,及时化解矛盾隐患,强化部门联动、司法衔接,妥善处置来自各渠道的欠薪线索,确保实现“动态清零”总目标;发挥标准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品牌示范效应,推进“互联网+调解”和要素式办案,努力将每一个劳动仲裁案件办成民心案、暖心案。

  优化营商环境、服务项目建设、促进经济发展
  2023年,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再发力
 
 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,促经济高质量发展
 
  ▶优服务。为重点项目建设配备“一对一”项目管家和服务专班,提供“全流程”帮办代办服务。针对项目特点及需求,量身定制“建设手续办理横道图”。用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,及时召开审批链条各部门调度协调会议。
 
  ▶提效能。优化审批模式,推行施工综合许可“八证合一”。持续深化工程建设“分段审批”“容缺审批”“拿地即开工”等改革创新服务模式,将审批提速60%以上。
 
  ▶免费用。免费为项目提供施工图联合审查服务,实现施工图审查全过程网办、数字化审图、零付费审图、全流程监管。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实体印章、税务Ukey。免费提供“邮寄办”服务,实现企业注册资料、营业执照等审批资料双向免费邮寄。
 
  强化商事制度改革,促市场主体培育
 
  ▶降低门槛。实行“一址多照”登记和“一照多址”登记,推行集群注册登记,形成集群市场主体集聚发展的登记模式。实现企业开办七个环节一链办理、1小时内办结,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100%、全程电子化率不低于98%。
 
  ▶深推改革。区内涉企的42项经营许可事项,可通过直接取消审批、审批改备案、实行告知承诺、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推进。在全市率先推行“股权变更”“市场主体歇业”“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”“一件事”集成联办和“代位注销”“代位变更”“股权继承简易办”等创新登记模式。
 
  ▶抓实创新。深化“授权式”审批首席事务代表工作,配备18名首席事务代表,纳入审批事项119项,实现“一审核准”,即时办理审批发证。打造“无感智办”服务系列,在企业档案登记、食品经营领域推出“无感查档”“无感续证”等智能化服务。推行“阅读确认制”申报模式,提供口述申报、阅读确认简易审批机制。
 
  优化服务举措,促群众满意度提升
 
  ▶全触角。在全市率先设立“门口政务e站”,全区168个小区3800栋楼15000个单元设置“门口政务e站”。在6个商圈服务驿站基础的上,增加利群、东方新天地等3个驿站。
 
  ▶强根基。对照《威海市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规范》要求,推动3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标准型建设标准,初村镇便民服务中心达到标杆型建设标准。制定“镇街基层政务能力提升培训计划”,定期组织全区基层政务服务工作标准培训。
 
  ▶真便民。优化网络预约、智慧客服等服务模块,上线一系列视频版、VR实景版等形式的办事指南和服务指导内容,优化线上业务办理流程。(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岳潇/文 毕钰晶/图 吕丹妮 郭佳琪 荣慧/设计)
总编辑:殷洪军
值班总编:张军涛
复审:颜燕军
编辑:岳    潇
  编辑:Hi威海
网友评论
打开Hi威海客户端,查看更多评论。

Hi威海 乐享其中

立即打开